今年以来,园区不断聚主体、促协同,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协作,构建产业生态圈,做大做强产业集群,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加快升级,生物医药、纳米技术应用、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,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居全国第一、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,纳米新材料、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。
加快形成具有引领力的产业集群,要聚焦高质量要素集聚,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。在稳发展夯地基方面,园区精准出台各类系列举措,制定制造业强区行动计划,建立完善经济运行、重大项目统筹调度机制,全面扩大有效投资,25个产业项目实现“拿地即开工”,如期完成“3年2万亩”产业用地更新攻坚任务;在新探索强根基方面,园区加快建设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,新增省级总部8家、总数达67家,占全省17%;6家企业上榜省重点文化科技企业,占全市86%;出台新能源“新三样”(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电池)、ESG(环境、社会、治理)产业发展行动计划,成立集成电路产业公司、产业园及总规模50亿元的产业基金,高水平运作国家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,获评首批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园区。
今年9月,位于园区桑田科学岛核心区域的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、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(苏州)总部开工建设。技术创新中心是创新资源的集中承载地,是科技创新的战略力量,两大国创中心将建设成为国内领先、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,推动园区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示范作用。
企业是创新的主体,园区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近5000家,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约2800家;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56家,累计85家,占全市21%;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5家、潜在独角兽企业49家,占全省超30%;新增上市公司5家,累计66家。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,园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6.3万人,新增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55人、增长25%、占全市近1/3,累计达343人;积极打造“才聚金鸡湖”人才服务品牌,扎实推进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。
园区持续深化中新合作,加快建设中新“国际化走廊”,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、新加坡苏州商务中心累计集聚项目132个,中新绿色低碳产业园、中新生命科学园等标识性项目顺利落地,启动建设中新苏州医学中心,线下赴新培训重启。全面加强招商引资,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近200个,50亿元以上项目数位列全市第一,项目投资总额、落地开工率居全市前列,博世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、安踏国际运营中心、大硅片等一批龙头型项目落地开工,园区荣获联合国“2023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奖”,成为中国唯一获奖单位。
园区以改革为支点,“撬动”未来发展之势。苏州自贸片区新增各类制度创新案例40项,其中全国复制推广3项、全省10项;推动数字贸易、跨境电商、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,5个数据跨境流动项目获批、占全省一半;主动融入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、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等重大战略,落地上海机场苏州城市航站楼、长三角国际空港苏州航空货运中心;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,“审管执信”获评全国深化改革典型案例,园区荣获“中国政府采购—优化营商环境卓越奖”。
环金鸡湖综合提升、阳澄南岸创新城、吴淞湾未来城建设加快推进,金鸡湖右岸中环广场、文华酒店、当代美术馆、摩天轮改造四大项目全面开工;环青剑湖活力提升、吴淞江生态廊道等工程稳步推进;金鸡湖隧道、南湖路快速路东延(园区段)、星塘街南延等建成通车,地铁11号线无缝衔接通达上海。
此外,文体、城管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生态等领域全面开花。园区成功举办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、EDC电音嘉年华、首届苏州米其林食遇美食节、金鸡湖半程马拉松、金鸡湖双年展等活动,有力带动人气商气,金鸡湖商圈竞争力、辐射力不断提升;城维一体化改革全面落地,40个民生实事项目有序推进,组建星海、星湾、金鸡湖三个教育集团,深入实施“1+11+X”公立医联体赋能计划,5个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全部投用,高标准推进空气质量达标攻坚、水环境提质增效行动,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。